中外人士:中国创新科技正在惠及全球

【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 陈子帅 邓孝慈】9月17日,2023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在北京开幕。本届交流周主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数字素养·教育未来”,旨在促进前沿科学在国际间的传播与共享。《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位海内外科学界、传播界人士,他们表示,中国的创新科学技术正在惠及全球,与世界共享。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汗·穆罕默德·瓦齐尔在活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的主题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极具吸引力的主题,它彰显了中国开放、互学共赢的态度,也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其科学成果。中国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推动经济与社会向数字化、互联化转型。

当前全球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储备成为关键竞争力。对此,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刘亮在活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庞大,每年都会培养上百万人才,与此同时,中国在模式创新和应用领域方面的实操类人才占据优势。刘亮对中国培养科学人才的前景表示乐观,“过去中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国际接轨程度不够,而近十几年我们已经站在国际顶尖的学术会议上分享科研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回到中国从事研究工作。刘亮表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我们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很好的科研环境以及物质保障。刘亮说,中国并非不具备培养“天才”科学家的土壤,随着中国科学人才基数壮大、科研环境优化、国家科研投入增多,相信中国会涌现出更多能够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的科学家。

交流周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环球时报》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协同协作加强国际传播,塑造科技与科普主流舆论新格局。据了解,双方将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普+传媒精品内容、提供青少年科普教育服务、建设国际科创高端智库等领域加强合作。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科普资源结合环球时报在传媒领域的经验和影响力,不仅能够为公众带来更多优质的科普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也将助力中国科技成果登上国际舆论舞台,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科技的魅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多学科交汇的视野下,媒体成为国际科学传播的核心动力之一,既是信息的桥梁、也是公众观念的塑造者。面对AIGC、大数据等技术的浪潮,媒体需保持准确性与深度,客观全面地展现科学,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公众构建更紧密的互动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赵如涵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国际科学传播对彰显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科学人才的培养成效,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普惠与向善,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中国榜样。

培养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是本届交流周的重要主题之一,开幕式当天,现场举行了“科技馆如何在青少年的数字教育水平提升中发挥作用”“科技馆如何打造优质数字资源,精准服务不同受众”两场高端对话。安第斯路科学技术组织主席马尔克·安东尼·奥卡贝罗表示,科普无国界,无论是拉美还是中国,都希望培养新一代的科学人才。该组织正与中国伙伴进行合作,开发能够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游戏项目。泰国国家科技馆副馆长盖尼加·陈认为,博物馆也要考虑如何为成年人、老年人服务,帮助他们获取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科技信息,掌握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数字知识。

热门相关:我有一个进化点   重生真的很淡定   仙王   魔葫   娶一送一:爹地,放开我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