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现场 见证“博物馆的力量”
【热点观察】
近一段时间,伴随着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热度,关于博物馆的好消息和精彩活动不断。
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称将进一步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鼓励改善陈列布展、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打通与博物馆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武汉推出“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文明的相约——百万大学生走进博物馆”等数十项文博活动;西安通过展览、活动和讲座等集中展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魅力……
何为“博物馆的力量”?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给出了答案,博物馆能把人带回到历史现场,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那种文明的传承、鉴古知今的智慧就是“博物馆的力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它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走进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把游客带进明清历史现场,数字馆、古建馆、书画馆、陶瓷馆、雕塑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珍宝馆、戏曲馆、家具馆等专馆陈列,则让人沉浸式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走进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等基本陈列铺陈出一条纵深的历史长廊,穿梭其中,令人心潮澎湃。“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等专题展点缀历史天空,为历史着色。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大汉雄风”“大唐气象”,河南博物院的“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出彩中原”等,它们如同一所所综合性大学,多角度展示着中国的历史风采。
走进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甲午战争:1894—1895》陈列通过历史图片、武器装备、人物塑像等还原“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告诫国人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西南联大历史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李公朴和闻一多生平事迹展,将国难危机时,精英荟萃于此,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到访者无不为西南联大精神所感染,深受教育。还有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读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西柏坡博物馆经历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亲身感受中国军事力量的日渐壮大等,它们如同一所所专业类院校,用丰富翔实的文物史料将一段历史、一个专栏深入肌理地娓娓道来。
无论你是怀着瞻仰之心抑或是学习之志,当你走进各类博物馆时,一定会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那是历史的冲击、文化的震撼、智慧的感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博物馆里有历史课、大师课、思政课,当你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去,带着许多思考走出来时,便是不虚此行。
多彩活动搭建起兴趣桥梁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长征文化,五四精神、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过程中,大量博物馆拔地而起。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批乡村博物馆也应运而生,而且其中不乏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的高质量博物馆。
建设博物馆是为了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但是用好博物馆、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才是最大考验。实质上,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国际博物馆日”设立的初衷。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我国各地通过多彩活动,在广大市民和博物馆之间搭建起一座座兴趣桥梁,使得各级博物馆发挥了应有价值。
作为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中国主会场,武汉举行的主题展览“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神人以和”“既和且平”“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和“天地同和”五个单元精彩纷呈,来自全国7家文博机构的80余件(套)展品亮相湖北省博物馆,其中不乏贾湖骨笛、崇阳铜鼓、秦公镈等大家熟知的音乐文物。展览期间,国内外顶级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列讲座,为公众讲解音乐文物背后的技术、文化理念,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
近年来,争创“博物馆之城”成为很多城市的自觉追求,这种风气带动了博物馆的建设,也助推各大博物馆创新思路吸引市民、游客,力求发挥文物的最大价值。为迎接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市充分发挥“天然历史博物馆”的优势,策划推出大量主题展览的同时,还通过“中国传统发簪制作”“木版年画印制”“博物馆里的彩绘梦”等活动发动市民、学生广泛参与,乐享博物馆的文化熏陶;南京市发动全市博物馆开展接力直播,不仅展出了大量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还把南京剪纸、葫芦画、风筝、花灯等非遗与国风表演结合,惊喜不断;长沙博物馆面向儿童推出“哇哦,博物馆!”迷你展览,带孩子们认识文物的前世今生,体验文物修复过程,将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寓教于乐;上海博物馆还特意为听障学生准备了线上微课程,通过手语导览介绍馆藏珍品,让特殊学生无障碍地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让文物活起来 让历史说话
正因为博物馆和文物在中华文明传承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近几年,河南卫视围绕博物馆进行的探索尝试值得借鉴。从《唐宫夜宴》把博物馆里的唐俑搬上舞台,到“唐朝小胖妞”在《博物馆奇妙夜》中穿梭于博物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故宫博物院中的藏品在舞台上展卷,以古典美、写意美征服观众,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文艺创新的魅力。在三星堆不断上新的近两三年,央视在相关节目中借助技术手段让青铜大立人舞动起来,携手主持人走进历史场景并自报家门,也让广大网友眼前一亮。此举不仅使青铜大立人迅速“出圈”,还带火了三星堆博物馆。
除了剧场里、舞台上、节目中,文物借力技术手段和文艺创新引发关注,许多博物馆内部也有不少“让文物活起来”的探索尝试。比如在湖北省博物馆,除了常设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展览,还有专门的编钟演出带游客前往公元前五世纪,感受古时的礼乐文明;在苏州评弹博物馆,重点展示评弹历史发展全貌和名家流派表演特色的同时,定期演出则为评弹艺术赋予新的生命,使其“活”在当下,火在当下。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正是挖掘并发挥“博物馆的力量”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激活博物馆和文物的生命力,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博物馆建设不能“千馆一面”,博物馆利用切忌照抄照搬;博物馆展览不能只有文物没有文化,要通过梳理脉络、精心布展,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历史背后的文化,文化蕴含的力量。
(作者:虞华君,系中国计量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副馆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