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好“丰”景 “农”墨写华章
顾冰洁 宋宜霖
六枝
田野,孕育丰收的希冀。
农业,走出铿锵的步伐。
当二十四节气跳跃到秋分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六枝特区广袤的田野上迸发着活力,丰收画卷斑斓多彩。
这是希望的田野,这是丰收的土地。近年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目标,以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把牢“建基地、提规模、抓特色、深加工、增效益”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丰收底气足 农田更智慧
农机显身手,农业迈大步。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在六枝特区,从播种到耕种,从管护到收获,农机正成为六枝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轰隆隆,轰隆隆……”9月22日,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六盘水活动主会场月亮河乡的稻田里,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高效完成切割、输送、脱粒、清选、秸秆切碎抛撒、装袋等作业,将一粒粒稻谷尽收囊中。
“一台机器,不一会就能收一亩地,顶得上几个人干一天了。”机械化收割作业更为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现场围观的人不无感叹着农机的作业快,效率高。
另一边的木岗镇,农机也同样在大显身手。“喂,你把具体地址和多少亩地告诉我,这边收完我们就安排机器过去。”最近这段时间,六枝特区用平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汪朝庆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
作为木岗镇“滴滴农机”的发起人,进入9月以来,汪朝庆和合作社的农机手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随时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所谓的“滴滴农机”,就是每当农户有需求时,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上门,故而被称为“滴滴农机”,也被当地群众戏称为“滴滴打田”,为农户节约了时间,让他们享受到了机械化农耕的便利。
汪朝庆出生在木岗镇戛陇塘村,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寨,村里的村民大部分都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汪朝庆家也不例外。
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小看着父辈一锄头一锄头地犁地,汪朝庆深知耕种的辛苦。2009年,20岁的汪朝庆机缘巧合下学习了农机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农机手。
汪朝庆选择了和父母一样与土地为伴的生活,可同样是种地,他与父母的方式却大不一样,告别传统农耕,汪朝庆走上了机械化的农耕之路,练就了“十八般”农机武艺,成立合作社,面向社会开展农机作业。
而今,“滴滴农机”在木岗镇风生水起,越来越多农户选择机械化农耕,农业生产正逐步演化为“农机种地”。
近年来,六枝特区不断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适宜山地的农机具,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不断提升机播率、机收率,着力补齐全程机械化环节短板。当前,六枝特区拥有各类农机1.96万台。截至目前,全区完成机耕作业面积65.42万亩,机播面积10.6万亩,机收面积4.08万亩,预计全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52%。
丰收效益高 提质强链条
如何让农产品提质增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竞争力?
面对这个问题,六枝特区有着自己的答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特产品产业链,加快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9月,秋水潺潺,蜿蜒的廻龙溪溯流而下,环绕岩脚古镇,经过岩脚面博园。独属于面条的淡淡清香袭来,引人驻足。
寻香而去,来到园区,沿河风光迷人,大大小小的凉亭错落在竹林间。置身美景,品尝美食,在岩脚面博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岩脚面条。而今,岩脚面博园已成为游客们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从一粒小麦,到一个产业文化园,岩脚面无声述说着自己全产业链的发展故事。
“好看不过斗笠汉,好吃不过岩脚面。”传承上百年的岩脚面精选当地优质小麦和水质,凭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以香、滑、劲、脆的独特风格闻名贵州省内外。
然而,曾经的岩脚面,虽然远近闻名,却也因为作坊林立,生产制作技艺各不相同导致面条口感不一,制约了其发展。
“要是成立一家大型面条生产企业,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先进生产技术相结合,岩脚面一定有更好的发展。”此时,前来岩脚镇打拼的张植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与几个伙伴于2008年成立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不断挖掘创新岩脚面的生产方法,将传统的制面工艺成功融入现代化制作工艺中,建成大型面条生产线。
同时,为了提升岩脚面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完善延伸岩脚面产业链,大畅面业投资建成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岩脚面博园。面博园以“产业+旅游”的经营模式,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修建了岩脚面条民俗博物馆,设有福寿面宴、儿童游乐、面条加工体验等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2021年岩脚面博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近年来,六枝特区精心谋划“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招商项目14个。依托现有加工基地狠抓农产品补链强链延链,通过做强一批、引进一批、扶持一批的方式,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企业138家,累计培育规上企业10家。同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5%。
丰收成色亮 增收有良方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一句民谚,道出了贵州中药材种类之多、品质之好。
而六枝特区横亘在云贵高原之脊,笼罩在云山雾海之中,林地土质好,温湿度适宜,是天然的中药材种植宝地。
澄澈的蓝天之下清风微拂,花德河国有林场内葱郁的林间湿润的空气里一丝药材香若有似无,一株株黄精和重楼幼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这棵是两年的苗,高度已经超过一米。”看着眼前的重楼,花德河国有林场场长王熙介绍。 近年来,花德河国有林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林下种植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动。
如何让药材变“药财”,生态更“生财”?顺势而为,花德河国有林场内树木郁郁葱葱,不仅有丰富的可食用野生菌,还有各种品质上佳的中药材,不如就打造林下产业经济带,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花德河国有林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黄精和重楼生长。”王熙说,黄精和重楼都喜阴怕晒,林场是一个天然的遮阴“大棚”,土壤、气温和空气湿度适宜其生长。
于是,花德河国有林场与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在2021年6月试种300亩黄精和300亩重楼。
试种成功后,2022年6月,花德河国有林场正式引进六枝特区黔兴农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林下药材,并签订了5000亩的种植协议。截至目前,已完成4100亩种植,年底还将新增加1500亩的种植。
同时,公司对黄精进行深加工,现已推出黄精饮料、黄精阿胶膏和黄精面条等产品,产品走向市场,销售持续走高。并不定期举办中药材科学种植培训,教会群众更多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拓宽致富渠道。目前,该公司正筹备建设年加工8000吨的九制黄精晒场。
近年来,六枝特区始终把发展山地特色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支柱产业来抓,积极调整中药材产业种植结构,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采取“订单”“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同时,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目前全区共有中药材种植企业25家(兼具中药材加工企业8家),发展中药材品种40余个,种植规模达3.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