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手工擀香 变身非遗时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群山环抱的七星关区大屯乡三官村,当地人称“三官寨”,彝语为“协阔迪”,是贵州省20个“少数民族保护与建设村寨”中唯一的一个彝族村。

这个距七星关城区百余公里的村子,拥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彝族手工擀香工艺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商品。

5月26日,记者驱车来到三官村村民陈宗移家,作为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手工擀香工艺的传承人,73岁的陈宗移从事手工擀香已50多年。

“这门手艺我是我老伴教的,而她是跟着她外婆学的。”陈宗移笑着说。

香在彝语里读“xuo”(第三声),是当地彝族群众祭祀先祖,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物品。随着工业化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工厂制作的香,但三官村及周边村寨的彝族群众还是对手工擀制的香情有独钟。

“这种香因为原料纯粹、干净,燃烧时散发植物的草本清香,有安神、驱蚊的作用,所以我们都认准了他家。”三官村村民范磊说。

一把镰刀、一个背篓,天晴时,陈宗移都会去到几公里外的普宜乡大山深处,寻找一种当地人称为“糯叶”的树叶,这种树叶是制作擀香的重要原材料。

手工擀香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首先要将“糯叶”晒干捣成粉末,再与木炭粉末和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形成一种特殊的黏土。接着,在香的外表敷上柏香叶粉末,经过晒干,一支支散发着自然清香的手工擀香才算制作完成,整个过程需要10多天的时间。

陈宗移的老伴詹荣兵也是制作手工擀香的能手。

“揉捏的力度、晾晒的时间都有讲究。”詹荣兵说,现在他一天能制作5包香,每包96支。尽管两人一直坚持制香,但他们都担心随着时间推移技艺难以传承。“愿意学这个手艺的年轻人不多,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彝族手工擀香技艺。”詹荣兵说。

彝族手工擀香工艺只是三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项,此外,该村还拥有彝族衣角舞、彝族撒麻舞、三官寨彝族祭祀、彝医脐部诊疗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三官寨彝族祭祀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相关:退婚后我嫁给了前任他叔   寻情仙使   女王嫁到:老公,太凶了   信息全知者   国民校草求抱抱